【阋于墙的意思】“阋于墙”是一个源自《诗经》的成语,常用于描述家庭或内部成员之间发生争斗、矛盾甚至冲突的情景。这个成语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常常被用来比喻在面对外部压力时,内部却因分歧而无法团结一致。
一、
“阋于墙”出自《诗经·小雅·常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意思是:兄弟之间虽然在家中争吵(阋于墙),但在外面却能共同抵御外敌。后来,“阋于墙”逐渐演变为一个独立的成语,用来形容家人或团体内部出现矛盾、争执,甚至互相攻击的现象。
这一成语不仅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家庭和谐的重视,也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在现代语境中,“阋于墙”多用于批评那些在关键时刻不能团结一致、反而内耗的行为。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阋于墙 |
出处 | 《诗经·小雅·常棣》 |
原意 | 兄弟在家中争吵,但对外能共同抵御敌人 |
现代引申义 | 家庭或团体内部发生争斗、矛盾 |
使用场景 | 批评内部不和、缺乏团结的行为 |
文化意义 | 强调家庭和睦与团结的重要性 |
用法示例 | “公司内部阋于墙,严重影响了整体发展。” |
三、结语
“阋于墙”不仅是古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表达,更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映射。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外部挑战时,内部的和谐与团结至关重要。只有减少内耗,才能更好地应对外部的压力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