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计准则里关于福利费计提是怎么规定的?】在新会计准则(即《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中,对于福利费的计提有明确的规定。根据该准则,企业应当合理确认和计量与职工相关的各种形式的薪酬,包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以及职工福利等。其中,职工福利费的计提和核算方式是企业在日常财务处理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部分。
一、新会计准则对福利费计提的主要规定
1. 福利费的定义
职工福利费是指企业为职工提供的除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以外的其他形式的福利支出,如职工生活困难补助、医疗费用报销、节日慰问金、员工培训费用等。
2. 计提依据
根据新会计准则,企业应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在职工提供服务的期间内合理确认福利费用,并将其计入当期损益。也就是说,福利费的计提应基于职工实际享受福利的期间,而非实际支付的时间。
3. 计提方法
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以下两种方式进行福利费的计提:
- 按比例计提:根据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如5%或10%)进行计提。
- 实际发生法:根据实际发生的福利支出进行确认,适用于福利支出较为固定或可预测的情况。
4. 披露要求
在财务报表附注中,企业应披露职工福利费的计提方法、金额及其变动情况,以提高财务信息的透明度。
二、福利费计提的会计处理方式
项目 | 处理方式 | 说明 | |
计提时 | 借: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生产成本等 | 按照受益对象归集 | |
贷:应付职工薪酬——福利费 | |||
实际支付时 | 借:应付职工薪酬——福利费 | ||
贷:银行存款/现金 |
> 注:具体会计科目可根据企业类型及福利性质进行调整。
三、注意事项
- 福利费与社保的区别:福利费属于企业自愿性支出,而社保是法定强制性支出,两者在会计处理上有所不同。
- 福利费不得随意列支:企业应确保福利费的计提和使用符合相关法规,避免被税务部门认定为不合理支出。
- 不同行业差异:不同行业的福利政策可能存在差异,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处理。
四、总结
新会计准则对福利费的计提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了权责发生制原则和合理确认的原则。企业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职工福利政策,选择合适的计提方式,并做好相关账务处理和信息披露工作,以确保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合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