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郢人逝矣典故】“郢人逝矣”出自《庄子·徐无鬼》篇,是古代寓言故事中的经典片段。该典故讲述的是匠人公输班(鲁班)为楚国制造云梯,准备攻打宋国,但被墨家弟子公输盘的弟子——一个名叫“郢”的人所劝阻的故事。最终,郢人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说服了公输班放弃战争,避免了一场灾难。
这个典故不仅体现了古代知识分子的仁爱精神与道德责任感,也展现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气节与担当。在后世文学、哲学中,“郢人逝矣”常被用来象征有识之士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力挽狂澜的精神风貌。
一、典故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出处 | 《庄子·徐无鬼》 |
| 主要人物 | 公输班(鲁班)、郢人、墨家弟子 |
| 故事背景 | 楚国欲攻宋,公输班造云梯,郢人劝阻 |
| 核心思想 | 倡导和平、反对战争;强调知识分子的责任感 |
| 后世影响 | 成为文人表达理想、坚持正义的象征 |
二、典故内涵分析
1. 反对战争,倡导和平
郢人作为墨家弟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无谓的战争。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劝说公输班放弃攻城计划,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和平的追求。
2. 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知识分子不仅是文化的传播者,更是社会良知的代表。郢人的行为表明,真正的智者不应只关注技艺或功名,更要承担起对国家、人民的责任。
3.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郢人明知劝说公输班可能失败,仍选择挺身而出,这种不畏强权、坚持正义的精神,成为后世文人推崇的典范。
三、后世引用与演变
| 文学作品 | 引用内容 | 体现主题 |
| 《战国策》 | 对郢人劝谏行为的简略记载 | 强调谋略与道义并重 |
| 宋代文人诗作 | 多用于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 表达对和平的渴望 |
| 现代文学 | 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 | 赞扬传统美德与人文关怀 |
四、结语
“郢人逝矣”虽是一个古老的故事,但其所传达的价值观却具有跨越时空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面对不公与压迫时,应勇于发声、敢于担当。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这种精神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