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衡的词语意思是什么】“阿衡”是一个较为少见的词语,常见于古文或文学作品中。它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但通常与“辅佐”、“治理”等意义相关。以下是对“阿衡”一词的详细解释和总结。
一、词语释义
“阿衡”最早见于《尚书·太甲上》:“伊尹相太甲,左右之,曰:‘予仁若考,能近惠保民,其惟不惠于民,乃敢以天命自居。’太甲曰:‘予弗克于德,自贻伊尹之忧,非予之罪也。’伊尹曰:‘予,阿衡,朝夕纳诲,以辅王室。’”
在这段话中,“阿衡”是伊尹对自己的称呼,意为“辅佐君主的人”,类似于“宰相”或“大臣”。因此,“阿衡”常被用来指代辅政的大臣或重要的谋士。
此外,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阿衡”有时也被用作对贤臣的尊称,带有敬重之意。
二、词语来源与演变
| 项目 | 内容 |
| 出处 | 《尚书·太甲上》 |
| 本义 | 辅佐君主的大臣 |
| 引申义 | 贤臣、谋士、宰相 |
| 使用时期 | 古代至近代 |
| 现代使用 | 少见,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 |
三、现代语境中的使用
在现代汉语中,“阿衡”已不再常用,但在一些诗词、历史文章或古文研究中,仍会见到它的身影。例如:
- “伊尹为阿衡,辅佐成汤,功勋卓著。”
- “阿衡之职,乃国之栋梁。”
这些句子中,“阿衡”多用于强调一个人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
四、总结
“阿衡”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背景的词语,主要指代辅佐君主、参与国家治理的重要官员或贤臣。虽然在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但在古文、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中仍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 词语 | 阿衡 |
| 拼音 | ā héng |
| 本义 | 辅佐君主的大臣 |
| 引申义 | 贤臣、谋士、宰相 |
| 出处 | 《尚书·太甲上》 |
| 现代使用 | 少见,多用于古文或历史语境 |
| 含义 | 带有尊敬和权威意味的职位名称 |
如需进一步了解“阿衡”在具体古文中的用法,可参考《尚书》、《左传》等经典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