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惵惧意思和来源是什么】“惵惧”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语,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它由两个字组成:“惵”与“惧”。下面我们从字义、读音、来源以及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
一、词语解析
词语 | 拼音 | 字义 | 用法 |
惵 | dié | 表示胆小、害怕、畏惧之意 | 古文中常用,现代较少使用 |
惧 | jù | 害怕、恐惧 | 常见于现代汉语中 |
惵惧 | dié jù | 胆小、害怕、恐惧 | 多用于古文或文学作品中 |
二、词义解释
“惵惧”是一个合成词,其中“惵”表示胆小、怯懦;“惧”表示害怕、恐惧。合起来,“惵惧”整体意思是:因内心不安而感到害怕、胆怯。这种情绪多源于对未知、危险或权威的敬畏。
在古代文献中,“惵惧”常用来形容人在面对重大事件或权威人物时的心理状态,如官吏对上级的敬畏、百姓对天灾的恐惧等。
三、来源与出处
“惵惧”一词最早出现在古代文献中,尤其在《尚书》《左传》《战国策》等典籍中可见其身影。例如:
- 《左传·宣公十五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 《战国策·赵策四》:“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吾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何之?’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虽然这些文献中没有直接出现“惵惧”,但“惧”字频繁出现,而“惵”作为“惧”的补充,往往用于表达更深层的恐惧心理。
四、现代使用情况
在现代汉语中,“惵惧”已经很少使用,属于文言词汇。在日常交流中,人们更倾向于使用“害怕”、“恐惧”、“胆怯”等更为通俗的词语。但在文学创作、古文研究或历史类文章中,仍可能见到“惵惧”的使用。
五、总结
“惵惧”是一个具有古意的词语,主要表达因内心不安而产生的恐惧心理。它由“惵”(胆小)和“惧”(害怕)组成,常见于古代文献,现代使用较少。理解这个词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古文中的情感表达和语言风格。
项目 | 内容 |
词语 | 惵惧 |
拼音 | dié jù |
含义 | 因胆小或恐惧而产生不安的情绪 |
出处 | 古代文献如《左传》《战国策》等 |
现代使用 | 较少,多用于文学或古文研究 |
相近词 | 害怕、恐惧、胆怯 |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惵惧”虽不常见,但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语言美感,值得我们在学习古文时加以关注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