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上一句是什么】“高山流水遇知音”是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出自《列子·汤问》。它用来形容知音难觅、知己难得的情感。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句话其实是有上一句的。
一、总结
“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完整出处是《列子·汤问》中关于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其中,“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上一句是“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这句古文表达了伯牙在弹琴时,心中所想的是高山,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心意,因此被称为“知音”。
为了更清晰地展示这一知识点,以下是一个简明的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高山流水遇知音 |
出处 | 《列子·汤问》 |
上一句 |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
故事背景 | 伯牙弹琴,钟子期能听出其意 |
含义 | 知音难觅,知己难得 |
延伸意义 | 用于表达人与人之间心灵相通的珍贵 |
二、详细解析
“高山流水遇知音”最早出自《列子·汤问》,讲述的是春秋时期音乐家伯牙与樵夫钟子期之间的故事。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则能听懂他琴声中的意境。当伯牙弹奏“志在高山”时,钟子期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当伯牙弹奏“志在流水”时,钟子期又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由此可见,钟子期不仅听得懂,还能理解伯牙的心境。
后来,钟子期去世,伯牙悲痛欲绝,摔琴断弦,从此不再弹琴,因为他觉得世上再无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了。这段故事被后人传颂,成为“知音”一词的来源。
因此,“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上一句“伯牙鼓琴,志在高山”,不仅是一句古文,更是对音乐与情感深刻共鸣的写照。
三、结语
“高山流水遇知音”不仅是成语,更是一种文化象征,代表着人与人之间最深层的理解与共鸣。了解它的上一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你更全面地认识这个成语的由来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