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一句出自中国古代的成语,最早见于《晋书·陶渊明传》。这句话讲述的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拒绝为五斗米(即微薄的俸禄)向权贵低头的故事,表达了他高洁的人格和不屈的精神。
一、成语释义
“不为五斗米折腰”字面意思是:不为了五斗米(象征微薄的俸禄)而向人弯腰。引申为:不因利益而放弃尊严,不为小利而屈从于权势。
二、历史背景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田园诗派的创始人。他一生清贫,不愿与官场同流合污。据记载,他曾任彭泽县令,但因不愿向督邮(地方监察官员)行礼,便毅然辞官归隐,从此过上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
这一举动被后人视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范,体现了他对人格尊严的坚持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
三、文化内涵
内容 | 解释 |
人格尊严 | 强调个人尊严高于物质利益,不为外在诱惑所动摇。 |
独立精神 | 表现出一种不依附权贵、不随波逐流的独立人格。 |
隐逸情怀 | 体现古代文人对自然、自由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
道德操守 | 反映了儒家“君子固穷”的思想,强调在困境中保持节操。 |
四、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不为五斗米折腰”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 在职场中,面对不公或不道德的行为时,应坚守原则;
- 在生活中,面对诱惑与压力时,应保持内心的清明;
- 在社会交往中,不应为了利益而丧失自我。
这种精神不仅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修养,是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
五、总结
“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仅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人生哲学。它告诉我们,在面对利益与尊严的抉择时,应当以人格为重,不为外物所动。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项目 | 内容 |
成语来源 | 《晋书·陶渊明传》 |
含义 | 不为微薄利益而失去尊严 |
历史人物 | 陶渊明 |
文化意义 | 坚守人格、追求自由 |
现实应用 | 职场、生活、社会交往中保持原则 |
通过了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与内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格与尊严的重视,也能在现代生活中找到精神的指引与力量。